156 1103 9483
guo@hua.digital

胡适:为什么读书【转】

翻译,不止于翻译 | 翻译活龙活现

胡适:为什么读书【转】

读书是快乐的,为什么呢?因为“书中自有千钟粟”、“书中自有黄金屋”、“书中自有颜如玉”。然而,我们如果推论为什么要读书起来,那可有三点:第一,因为书本是学问、智识、经验之记录,人类之遗产,读书就是要接受这部遗产,来做基础,再去发挥而光大之。第二,因为要读书而读书,人类是必要读书的,是有读书之必要的,所以才去读书;而且要读书,只有去读书,读书愈多,则所能读的书愈多。为要读书所以读书,为要多读书所以多读书。第三,因为要解决我们的困难所以要读书。读了书是能够替我们解决目前的困难,应付环境,和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,所以要读书。

我们知道:现在的书本是古人经历数千年来之学问智识经验的结晶,读了一本书,等于经历了古人所经历的数千百年的经验。我们不能够再像古人那样重新去经历各种事情。如果我们还是要像古人那样一事一事去经历、试探,而后知道明白,那我们的智识便不能进步,一切文物制度便要有退无进了。因为我们一生所能经历而得到的智识,决不能及到古人所集结的那么多。因此,我们要在极短的时期中,把古人的遗产全部接受过来,那末,非读书不可。因为,古人经历数千年来之学问智识经验,完全刊载在书本中,我们要知道古人数千年来之这一部分学问,便去读刊载着这一部分学问的书本,我们要知道古人数千年来之那一部分智识,便去读刊载着那一部分智识的书本,我们要知道古人数千年来之另一部分经验,便去读刊载这另一部分经验的书本;我们只要在很短的时期中,就能读完这些书本;就能把古人经历数千年来之一切学问智识经验,人类的遗产,全部接收过来。既接收了人类的全部遗产后,再去发挥而光大之,则人类的学问愈能深造,人类的智识愈能充足,人类的经验愈能丰富了!为保存古人所遗下的学问、智识、经验,果然要读书,为要发挥而广大古人的学问、智识、经验,更加要读书。

再说到第二层:为读书而读书。换句话说,读书要“博”,所谓“博”,就是什么书都要读。因为要读书,所以什么书都要读。读书愈多,愈能读书。有许多书,我们读起来是不懂得。一定要读了许多别种书,才能读得懂这本书。所以要读懂这本书,便要读旁的许多书了。先读的许多书,好像是种工具。不读书便不能读书,要能读书只能多读书。譬如许多人是戴眼镜的。但为什么要戴眼镜呢?岂不是因为戴了眼镜,从前看不见的,现在看得见了;从前很小的,现在看的很大了;从前看不分明的,现在看得清楚分明了。王荆公说得最好:

“世之不见全经久矣。读经而已,则不足以知经。顾某自百家诸子之书,至于《难经》、《素问》、《本草》诸小说,无所不读;农夫女红,无所不问;然后于经为能致其大体而无疑。盖后世学者与先王之时异矣;不如是不足以尽圣人故也。……致其知而后读,以有所去取,故异学不能乱也。惟其不能乱,故能有所取者,所以明吾道而已。”

他说:“致其知而后读”,又说“读经而已,则不足以知经”,确实不错。譬如《墨子》一书,在一百年前,清朝的学者懂得此书还不多。大家都不知道此书中包含了光学、几何学、力学、工程学、心理学、论理学等科学的;所以不懂得光学、几何学、力学等知识的,便不能完全读懂《墨子》。后来的人,知道力学的,读起这本书来,便多懂一些,能知道光学的,更能多懂一些,如果各种新智识都懂得,便能完全了解墨子。所以读书愈多,愈能懂得墨子;换句话说,为多懂得墨子,必要多读别的书。

所以,“读一书而已,则不足以知一书”。 多读书,然后可以专读一书。譬如读《诗经》,倘使先读了古今中外的许多歌谣,便觉得《诗经》好懂多了;倘使读过社会学、人类学,那就懂得更多了;倘使先读过文字学、古音韵学,也可懂得更多,倘使先读过考古学比较宗教学等,懂得更多。总之,你读过的书越多,你懂得《诗经》也更多。

所以无论读什么书,总要多配几幅好眼睛。这样说来,我们为要读书,那能不读书呢?

现在,要说到第三层为解决困难而读书了。做人难,那是人人所感觉的。我们怎样生活?怎样对付社会环境?能些都是人生极困难的问题。读书就是要解决这些困难的。困难当前,就得去思想,思想才能发生主意,东一个主意,西一个主意,有了许多主意,才好选择一个适合的主意去解决困难。如果不读书,就不会有主意。多读书,主意自然会多,解决困难也就比较容易。

所以,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。思想可分作五步。思想的起源是大的疑问。日常的事情不用想,但逢着三叉路口,十字街头那样的环境,就发生困难了。走东或是走西,这样做伙食那样做,困难很多。病有各种各样的病,发烧、头痛,多得很。第二步要把问题弄清,困难弄清。第三步才想到如何解决。读书就是出主意,暗示,但主意很多,于是又逢困难。主意多少要看自己的学问多少,都采用也不行。第四步就是要选择一个假定的解决方法。要想到这一个方法能不能解决。若不能,那末,就换了一个,若能,就行了。这好比开锁,这一个钥匙开不出,就换了一个;假定是可以开的,那末,问题就解决了。第五步就是试验。凡是有条理的思想都要经过这五步,或是逃不了这五个阶级。科学家要解决问题,侦探要侦探案件,都要经过这五步。主意或者暗示很多,若无主意,便无办法,没有主意,便不知怎样办,这是因为智识不够,学力不足,经验不丰富,从来没有想到,所以要到解决问题时,便没有材料。读书是过去智识学问经验的记录,而智识学问经验就是要用在这个时候。所谓“养军千日,用在一朝”。否则,学问一些都没有,遇到困难就无法解决。例如达尔文把生物变迁现象研究了几十年,都想不出什么原则去解决,后来无意中看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,说人口是按照几何学级数一倍一倍的增加,粮食是按照数学级数增加,达尔文知道了这个道理,忽然触机,就把原则应用到生物学上去,创了物竞天择的学说。譬如一条鱼可以产生二百万鱼子,这样,太平洋应该占满了,然而大鱼要吃小鱼,更大的鱼要吃大鱼,所以生物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;但按照经济学原则,达尔文主义是很没有条理的,而我们读书就是要解决这个困难。又譬如从前的人以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,后来天文学家哥白尼却主张太阳是世界的中心,绕着地球而行。据罗素说,哥白尼所以这样的解说,是因为希腊人已经讲过这句话,哥白尼想到了这句话可以解决这问题,便采用了。假使希腊没有这句话,在六十几年之后恐怕没有人敢说这句话吧。这就是读书的好处。像这样当初逢着困难后来得到解决的事情很多。所以读书,是可以共给出主意的来源。

有许多书读了,就能应用,来帮助你解决困难,例如你读到一课书,遇到几个生字,便不能解释下去;这就是遇到了困难。倘使你把词语检查一下,你马上能够解释得出,而你的困难也马上就解决了。诸如此类的事很多。这里不多举了。同时,有许多书读了,好像没有用处似的。并不能够解决困难的。然而,这是错误的。无论那本书都有用处,都能帮助你解决困难的,当在适用的时候。现在举个例子来说。有一个学生,在晚上看本小说非常好看。看的兴味十足的时候,灯光忽然而熄灭了。那时,他好不心烦。这是他的目前困难,他用什么方法克服这个困难,以继续看小说呢?于是读书的用处,就在这时候发现了。他细细研究灯光熄灭的道理,知道是灯油少了的缘故。灯芯吊在上面,不碰着油,所以火光熄了。当时,他就想起《伊索寓言》上有一段故事,说有一只鹦鹉,嘴渴得很,见到一瓶中有少些的水。然而因水太少了,它的嘴不能伸入瓶中去吸。因此,它便想出法子,把小石子投到瓶中去,使瓶中满装石子,水浮在瓶口,它便可以吃了。于是,这个学生便想到用铜元投入灯中,使火油浮起。然而因灯口极小,铜元不能投入。他于是有想到他曾学过理化科,知道火油比水轻,把水装进去,火油便可浮在上儿,而且水和油不相混合,对于灯光已无妨碍,所以他便这样做了。结果,他的困难自然解决了。这里,我们可以知道:读书多的用处了。那个学生当读《伊索寓言》的时候,绝不会想到在现在看小说时要用他来解决困难的。所以读书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的;读书愈多,困难更容易解决。

我们要做成一个学问博大而又精深的学者。精深的方面是专门的学问;博大的方面是旁搜博采。用专门学问做中心,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,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学问,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学问,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。这样的学者,好像埃及的金字塔三角塔。那金字塔高四百八十英尺,底边各边长七百六十四英尺。塔的最高处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校;从此点以次递减,代表那旁收博采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。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,围深的造诣,博大的同情性心。这样的人,对于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,对于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。

但怎样才能做到这个地步呢?不必说,要读书“精”而“博”

什么是“精”?简单来说,要“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”。

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,不可随便放过。读中国书时,每个字一笔一画都不放过。读外国书要把A、B、C、G……等字母弄得清清楚楚。书是文字做成的,不肯仔细认字,就不必读书。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,一时眼不到,贻害很大,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,养成不苟且的人格。

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,有许多书,必要熟读的;恕爱的诗歌,如精彩的文章,熟读多些,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。读此外的书,虽不须念熟,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。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,句中各部分的关系。

心到是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?何以如是?都要用心考究。但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,是要靠外面的设备及思想的方法的帮助。要做到这一点,第一,字典、辞典、参考书等等工具需要完备;第二,要做文字上的分析;第三,有时要比较参考,有时要融会贯通,才能了解。

手到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。读书单靠眼到、心到,还是不够,必须还得自己运动手,才有所得。例如(一)标点分段,是要动手的,(二)翻查字典及参考书,是要动手的,(三)做读书札记,是要动手的。札记又可分四类:a 抄备忘录;b作提要;c自己记录心得;d参考诸书,融会贯通,作有系统的著作。吸收进来的智识思想无论是看书来的,或听讲来的,都是模糊零碎,都算不得我们自己的东西,自己必须做一番手到的功夫,或做提要,或做说明,或做讨论,自己重新组织过,申叙过,用自己的语言述过——那种智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。动手标点、动手翻字典,动手查书,都是极要紧的读书秘诀。诸位千万不要轻轻放过,内中自己动手翻书一项,尤为要紧。

最后,我们要读书,必须要懂得一种外国文,中国所有汗牛充栋的书,很少是有系统有结构的,都是漫无计划随便集成功的。好像《论语》一书,东一句“子曰,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”,西一句“子曰”又一句“子曰”。其他如《孟子》等书都是零零散散集成的,毫无系统可言。一切中国的所谓经史子集,都是杂货店,“集”是杂货店,那是很明显的;然而“子”,何尝不是杂货店?“史”与“经”又何尝不是杂货店?因为是杂货店,所以可读的好书很少。中国书中有系统有结构而可读的书,至多不过半打!因此,我们单读中国书就觉得不够,我们至少要学一种外国文字,才可以收博览群集、触类旁通之效。如果学者能下一年的苦功,不怕麻烦,查生字,辨字句,一字字,一句句,都弄的非常清楚,就会有很好的成绩。如果你有一种外国文可以不费气力地看得懂,就是睡在榻上或是立在窗口,都能不费力气地看懂外国书,那末,你就可以毫无阻碍地读书,并且觉得读书是如何快乐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校对后记:这么一篇好文,网上居然不容易搜到。我在网上找到一个版本之后又稍加校对(改正了明显的文字错误,修改了标点,多处加粗字体,以示重点),发在此处,供大家阅读。

 

3 Responses

  1. […] 读书不做笔记,等于入宝山空手而归。在前面的讲座中,我给大家讲的胡适“精”与“博”、“四到”(眼到、口到、心到、手到)读书法和蔡元培“不能专心”、“不能勤笔”的两大教训都值得反复温习。 […]

  2. […] [1] 整理、总结自胡适所作《为什么读书》,原文见链接:https://hua.digital/archives/hu-shi-on-why-we-read-books.html […]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